◇洄游
在过去的时光里逆行
有一场抵达
直指生命的起点
一路向西
江湖里的诱惑虚虚实实
虚的是磨难
实的是人生
四月的桃花为谁而开
飘絮的杨柳又在招手
千里之外的岸边
童年的风又一年
吹瘦了
影子里的亲人
长江里的水越来越清
我看见故乡
张开了一道道
盛情的网
一条刀鱼
在出水之前
就已经死去
几根骨刺
卡住了
我进村的路
◇老家的腊梅
每一种树木都是有个性的
腊梅属倔强的那种
在风中
即使没有旗帜
光秃秃的枝杆也能
举起天空
高过篱笆的那株
头没有伸出篱笆
长在后院的那簇将寂寞
独自拥抱
小时候我就喜欢它们
先开花再长叶
后来在异乡的画展上也常相遇
它们点着头弯着腰
却是略显清瘦
节如故
却是雪压头顶
香依然
◇旧布鞋
一双旧布鞋
躺在木头箱子里
以为它寿终正寝的人
是不准备出远门的人
你看山坡上每一个脚印
是由什么烙上去的
你看那一针一线缝纳着煤油灯下
多么坚毅的目光
所以我常常
有脚底发凉的惊恐
所以每每在大头鞋硌脚的时候
我就想起它
母亲是关在小屋子里
那个神秘的筑路者
她能将锄头磨成针指引我
沿着一根白发走到天边
◇与父亲对饮
记得你喜欢
在天暗下来后就着萝卜干
半口半口地呡
瞇起的小眼睛
隐藏着老屋里
淡淡的光
儿时的冬天那么漫长
我一直被
低廉的酒令温暖着
那根粗粗的竹筷子还在呢
能不能将它倒过来
哪怕再让我舔一口
那只豁口的旧盘子还在呢
能不能照见你
真的从黑夜中走出来
酒不够了
且把泪水来酿
油灯灭了
我用什么来点亮
◇笼子里的小白鸽
只记得她来自于
两只大白鸽
来自于一枚蛋
父母去了远方
我们心甘情愿地
做一阵子她的亲人
为她取名字换笼子
每次去投食都要跟她说说心里话
大多数的时候她都不吱声
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
在有限的空间她只是
习惯性地跳几下
有一回我注意到
她抬头看着我
目光单纯而清亮
我突然想起了女儿
如果没有笼子她也一定会
向着远处飞
一枚蛋多像一个零
天空是更大的零她们飞走了
从没有到没有
xiandaishi
●●●
◇沙化的诗坛
他们在淘金
没有沙粒
就用石头来造
将活生生的汉字
劈开来将一句空话
分三回来说
口干舌燥了
又想到井卷起些许
虚空的云浪
偷偷挤干其中的泪
攫取盐让辞海
变成死海
只是出现裂缝的时候
才把自己变小只是拆了骨头
才越飞越轻
那些以诗谋生的人
抱着酒瓶与光阴从远方
刚刚返场
那些缺雨少露的日子
风钻尽
生活的空子
◇布洛芬
它是米面
被新包装的咖啡伴侣
可以就着开水喝
它是盐糖精
六十年代的观音粉
能救一家老小的命
被称做棒棒的老王头
将一堆零币递进去很快
又被推出来
“它不是药
没有退烧功能
不能缓解谁的疼痛”
◇窃喜
假设有人躲到房子里
悄悄地笑那不只是这栋
房子在偷笑
假设这种隐秘
不被戳穿那么整个建筑
将会快活一生
作为有心人
我忽视过一座房屋
剧烈的晃动
我猜测
笑的时候那人经历过
摧毁与重构
从灾难中死而复生的人
早已迈出
孤芳自赏的一步
大厦平静下来的神态
多么像那个
默默揩去泪花的孩子
◇窗
那些遮风挡雨的日子
越发遥远所有的门
也不再关闭
曾经打开了什么
有人没来有人
从跟前走过
站在鲜艳的光亮中
无形的墙壁透明的影子
眼睛虚设
玻璃上一尘不染的时候
又让我们看到更多
想起了空
那些云朵飞鸟
和轻轻吹过的风
交由别人歌颂
◇抵达
走了很久很久
见着一盏灯
就在前面的屋顶上
勾魂的人朝我媚眼
记不清什么时候了
我终于走进她
所有的光罩住我
我自以为成了梦中的塔
若隐若现的物象
生锈的钟声与诵读者相伴
经书里记载着
跋涉者的爱情兴衰史
许多星星
其实只是传说
一个虚拟的假的发光体
替代不了太阳
我仍相信
黑暗是光明的孪生兄弟
只是自己看不见
自己的眼睛
生命是一场终将抵达的诗意追寻
——评左右之间组诗《抵达》
◎莲上新雨
山水一程,日月过往,无论这一路是湖光山色,还是波涛汹涌,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终将抵达彼岸。大河滔滔,此岸亦是彼岸。似乎所有的心旅历程,都是从零到零,仿佛鱼儿洄游,忽然间又回到原点。那么,这一路追寻究竟有没有意义?问题即是答案,谜面亦是谜底。左右之间的《抵达》,在引领我们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,又予以关于生命的太多启迪。
这一路上追寻的是悠悠回响的情思。人生的每一步路,都是一种领悟和见解。过去的,或者无法一一捡拾,无法次次释怀,但无论带给我们何种处境和心绪,它都终将被岁月沉淀和收藏,终将成为我们生命回响中情思悠悠的美妙乐章。
那是回不去的故土:“几根骨刺/卡住了/我进村的路”(《洄游》)。
那是寻不到的双亲:“酒不够了/且把泪水来酿/油灯灭了/我用什么来点亮”(《与父亲对饮》)。
那是留不住的儿女情深:“我突然想起了女儿/如果没有笼子/她也一定会向着远处飞”(《笼子里的小白鸽》)。
这些伴随着抵达自然而然发生的聚散离合,是生命无法规避的隐痛。面对这些酸涩苦楚,诗人像河蚌吞下尖锐的沙砾一样,用柔软的内心将其慢慢打磨成细腻温润的珍珠,只在有着皎洁月色的夜晚拿出来晾晒。
于是,是诗句拍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乡春色,收藏了母亲临行密密缝的旧布鞋:“所以每每在大头鞋硌脚的时候/我就想起它”;录下了小时父亲拿筷子沾酒逗我的家常:“那根粗粗的竹筷子还在呢”;提取了女儿年少时的纯净目光:“她抬头看着我/目光单纯而清亮”。于是,我们还是会痛,但是不会再怕。因为细腻的情思将有限的时间化作了永恒的记忆,将相伴一程的点滴凝成托举余生的养料。
这一路上追寻的是极简至纯的哲辩。“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”,黑格尔这样形容哲学思考。晨曦和夜晚象征着日常的起始,或奔波或享乐,而暮色四合,万物于微光中沉寂,眼睛和耳朵小憩,心灵却于此刻对自己、对外界做最灵动、最鲜活的思索。
口干舌燥了/又想到井卷起些许/虚空的云浪(《沙化的诗坛》)。
从灾难中死而复生的人/早已迈出/孤芳自赏的一步(《窃喜》)。
站在鲜艳的光亮中/无形的墙壁透明的影子/眼睛虚设(《窗》)。
思想的触角,坚硬而有力。夹杂对生活的领悟、质疑与恍惚。只见目光冷峻,清醒依然:“让辞海/变成死海”;只见摧毁与重构后还复平静:“大厦平静下来”“揩去泪花的孩子”;只见世易时迁下通透不改:“玻璃上一尘不染”“想起了空”。
或许有人觉得落点很轻,所有语言都淡然,少了些沸点和撞击。其实,面对现实的压力和琐碎的日常,未曾忽略对生活和自我的审视已属不易,而更难得的是对那严峻思辨点到即止、隐而不发的笔力。黑夜来临之前,于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,不说话的时候,是那双冷静的眼在观察、在思考、在克制。
这一路上追寻的是多维交融的格象。《诗格》中把古典诗歌的品性划分为三层境界,即物境、情境、意境。此三境由实渐虚,物境可见,情境可感,至于意境,则必须思悟而后得。组诗围绕“抵达”来组织意象,却并不是简单地罗列,而是借助时间与空间上的张力,使之联系交融,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多维的境象。
“刀鱼”“腊梅”“酒瓶”“筑路者”……
“一条刀鱼/在出水之前/就已经死去”(《洄游》)。“高过篱笆的那株/头没有伸出篱笆/长在后院的那簇将寂寞/独自拥抱”(《老家的腊梅》)。“那些以诗谋生的人/抱着酒瓶与光阴从远方/刚刚返场”(《沙化的诗坛》)。“被称做棒棒的老王头/将一堆零币递进去很快/又被推出来”(《布洛芬》)。
诗人以信手拈来的典型具象为切口,物境为线,情境为针,一针一线间织就了“张于意而处于身,然后驰思”的意境。在理性思绪的约束下,又处处是感性的流露与迸发,满是诗歌那兴发感动的力量。于是,我们读者有了同样的思乡之痛,闻到了腊梅节如故的芬芳,冷眼瞧着那些从诗与远方自愿离场的人,亦听到了零币被推出时撞到心灵的那一声脆响。
这一路上追寻的是充满质感的人性之光。左右之间的诗,似乎总能用最朴实的语言,唤起人内心最深处的共鸣。究其原因,并非在歌颂多么伟大的志向、描绘多么宏伟的画卷,而是其落脚点,往往在于一个“人”字。这一撇一捺,看似结构简单,却因相互扶持的温情,历经春夏秋冬往来交替,上下左右因境变换而屹立不倒。
“你看山坡上每一个脚印/是由什么烙上去的/你看那一针一线缝纳着煤油灯下/多么坚毅的目光”,这种落笔自然又深情壮美的诗句,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有着超乎寻常的震撼力,让我们骨髓都为之深深战栗;“它是盐糖精/六十年代的观音粉/能救一家老小的命”,从三年自然灾害到疫情的当下,我们身边岂止只有无知且无奈的“老王头”,他们脸上的迷惘依然似曾相识;“我仍相信/黑暗是光明的孪生兄弟/只是自己看不见/自己的眼睛”,于人间摇晃中憧憬黑暗过后的光明,这样的“我”不正是选择“仍相信”的你我他吗?
毕加索说:我14岁的时候就画得跟大师一样好,之后我要用一生去学习小孩子那样画画。是啊,所有震撼人心的作品都闪耀着人性光芒。诗歌文本的艺术价值也许不是深沉而是天真,也许不是精工而是粗粝,也许不是完美而是残缺。正是许多如同左右之间这样的诗人,像向日葵追寻太阳般不断追寻人性之光,将温暖窖藏于作品之中,也予读者以支撑获得抵达彼岸的力量。
鱼儿洄游千里,逆流而上,为的是回到它的出生地,在死亡中孕育新生,生命至此绵延。而人生的抵达,有相似,重点却超越生死。有了这一路上的诗意追寻,才明白,最开始的零,是数学上的零,而最终的零,是无垠的天空,深无底、广无边。